“ 內(nèi)容摘要: 葉下珠又叫珠仔草、假油甘、潮汕、龍珠草、企枝葉下珠等,在我國華東、華中、華南、西南等省區(qū)有大量的分布。 ”
一年生草本植物,高數(shù)寸至尺許。莖帶紫紅色,有縱棱。葉互生,作復瓦狀排列,形成二行,很似羽狀復葉,葉片矩圓形,長二、三分,全綠,先端尖或鈍,基部圓形,幾無葉柄。夏秋沿莖葉下面開白色小花,無花柄?;ê蠼Y扁圓形小果,形如小珠,排列于假復葉下面。分布于中國華東、華中、華南、西南等省區(qū),印度、斯里蘭卡、中南半島、日本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至南美也有分布。生于海拔500米以下曠野平地、旱田、山地路旁或林緣。
葉下珠片的作用
清熱解毒、祛濕退黃、保肝。
葉下珠片屬于苗藥,是中成藥的一種。其主要的作用機理是用于患者的清熱解毒,祛濕退黃。對于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,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,另外患者有右上腹的脹痛或者隱痛不適,以及患者納差,惡心出現(xiàn)黃疸的情況,均可以考慮服用葉下珠片進行積極的保肝退黃治療。首先患者要抽血查一下肝功能,看患者的總膽紅素是否有升高,以及患者的谷丙、谷草轉氨酶是否有異常。如果轉氨酶有異常,而且有膽紅素的升高,總膽紅素處于34.2umol/L以上,就積極的考慮尋找引起患者膽紅素升高的原因,是由于膽道的梗阻性疾病引起,還是由于患者肝細胞壞死之后而引起。例如是病毒性肝炎引起患者出現(xiàn)肝細胞性黃疸,在病毒復制期需要積極的考慮行抗病毒治療。在后期好轉以后可以積極的考慮服用一些葉下珠片,進行保肝退黃治療。但是注意服用的周期不要超過一月,如果一月之后仍然要服用,建議停藥兩周以后再考慮繼續(xù)服用。
栽培技術
播種方法
播種時間在清明過后4月中旬進行。據(jù)測定葉下珠先年收獲種子千粒重0.52kg,發(fā)芽率63%,每公頃用種量7.5kg。播種方法以條播為好,在畦面每隔20cm開深2cm的細溝,將種子與細土拌勻后撒入溝內(nèi),用釘耙背輕輕將畦面整平覆蓋即可。
田間管理
葉下珠種子較小,出芽較慢,4月中旬播種后需25d左右出苗,出苗后定期查苗,當苗高5cm的時候進行定苗,株距以5~7cm為宜,發(fā)現(xiàn)缺苗應及時移栽補苗,葉下珠移栽應在下午進行,成活率極高。
中耕除草
一般每年集中除草3次,5月底拔草1次,6月下旬和8月中旬集中用小鋤除草各1次,深度3cm,平時視雜草情況隨時拔除。嚴格禁止使用除草劑。
灌排水
長期干旱時應溝灌,讓水沿操作道滲入畦內(nèi);雨季前應清理排水溝,確保田塊不積水。
追肥
7~8月份是葉下珠旺盛生長期,結合除草每公頃可施入磷酸二銨復合肥300kg,尿素150kg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