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內(nèi)容摘要: 臺灣竹為莎草科莎草屬的多年生草本,其莖桿挺直細長的葉狀總苞片簇生于莖桿,呈輻射狀,姿態(tài)瀟灑飄逸,不乏綠竹之風(fēng)韻,因此很受人們歡迎,常供盆栽觀賞或作插花切葉。臺灣竹采用分株和扦插繁殖,性喜溫暖、濕潤和通風(fēng)良好的環(huán)境。 ”
臺灣竹為莎草科莎草屬的多年生草本,其莖桿挺直細長的葉狀總苞片簇生于莖桿,呈輻射狀,姿態(tài)瀟灑飄逸,不乏綠竹之風(fēng)韻,因此很受人們歡迎,常供盆栽觀賞或作插花切葉。臺灣竹采用分株和扦插繁殖,性喜溫暖、濕潤和通風(fēng)良好的環(huán)境。
盆栽用園土作基質(zhì),不必過肥。用盆不要太大,以淺盆景盆栽植為好。栽后可作簡單粗放管理,夏季給予蔽蔭,冬季入室保暖,越冬溫度不低于7℃。平時多給予水分,要寧濕勿干。春、秋季各施1次薄肥使葉色鮮綠。過老的莖桿應(yīng)盡早剪掉,讓其更新。每兩年翻盆換土1次。
形態(tài)特征:臺灣竹又叫旱傘草、傘草、風(fēng)車草、水竹等別名,為莎草科莎草屬的多年生草本,其莖桿挺直細長的葉狀總苞片簇生于莖桿,呈輻射狀,姿態(tài)瀟灑飄逸,不乏綠竹之風(fēng)韻,因此很受人們歡迎,常供盆栽觀賞或作插花切葉。
臺灣竹是多年濕生、挺水植物,高40~160厘米。徑稈粗壯,直立生長,徑近圓柱形,叢生,上部較為粗糙,下部包于棕色的葉鞘之中。葉狀苞片非常顯著,約有20枚,近等長,長為花序的兩倍以上,寬2~11毫米。
葉狀苞片呈螺旋狀排列在徑稈的頂端,向四面輻射開展,擴散呈傘狀。聚傘花序,有多數(shù)輻射枝,每個輻射枝端常有4~10個第二次分枝;小橞多個,密生于第二次分枝的頂端,小橞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壓扁,長3~8毫米,具6朵至多朵小花。
生長習(xí)性:臺灣竹性喜溫暖濕潤,通風(fēng)良好,光照充足的環(huán)境,耐半陰,甚耐寒,華東地區(qū)露地稍加保護可以越冬,對土壤要求不嚴,以肥沃稍粘的土質(zhì)為宜。
臺灣竹性喜溫暖、濕潤和通風(fēng)良好的環(huán)境。畏科莎草屬多年生草寒,怕烈日,極耐陰、耐濕,四季均可在室內(nèi)養(yǎng)護。喜溫暖、濕潤和蔽蔭的環(huán)境條件,怕陽光暴曬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適宜濕潤、疏松的土壤,不耐旱,不耐寒。
適應(yīng)性強,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以保水強的肥沃的土壤最適宜。沼澤的及長期積水地也能生長良好。生長適宜溫度為15~25℃,不耐寒冷,冬季室溫應(yīng)保持5~10℃。
臺灣竹的繁殖方式:臺灣竹常用分株和扦插繁殖,也可播種。扦插于6-7月進行,選開花前的健枝最易生根。取莖頂梢3-5厘米,并將輪生的葉短剪一半,以減少水分蒸發(fā),然后扦于砂或蛭石,使葉片貼在基質(zhì)上,澆透水,以后保持基質(zhì)濕潤,20天就能生根。
分株全年都可進行,但以3月中下旬翻盆時進行最宜。4月播種,也容易萌發(fā)成苗。家庭栽培多用分株繁殖。春季結(jié)合翻盆將老株叢分剪開來,每叢有2~3枝莖桿上盆。待新的莖桿長出來后可將老莖桿剪掉。播種繁殖也很容易,種子脫落能自行繁衍。
①播種法:夏季,葉子頂部開完小白花后就結(jié)籽,到了秋季種子成熟后采下。第二年春季撒播在裝有河沙的盆內(nèi),播后一個月左右就發(fā)芽生根,發(fā)出新芽。到了夏季就可移植,重新上盆養(yǎng)護,秋季也可播種繁殖;但當年不能上盆養(yǎng)護。
②扦插法:一般在夏季生長季節(jié),剪下一個頂端芽帶葉,并把葉片剪短到2-3厘米長,插入裝有河沙的盆內(nèi),經(jīng)常保持一定的濕度,放在室外通風(fēng)的陰處,或蓋上簾子。約經(jīng)30天左右根部開始長新葉,等出現(xiàn)分枝時,就可分栽上盆。
③分株法:分株的方法較簡單且容易成活,四季均可進行。無論是水植或土栽,只要植株長得過密時都可以采用此法繁殖。
有性繁殖
即種子繁殖:3~4月份,將種子取出,均勻地撒播在具有培養(yǎng)土的淺盆中,播后覆土弄平,浸透水,蓋上玻璃,溫度保持20~25℃之間,10~20天發(fā)芽。常在夏季進行播種:用溫?zé)崴囟群拖茨標畈欢啵┌逊N子浸泡3~10個小時,直到種子吸水并膨脹起來。
對于很常見的容易發(fā)芽的種子,這項工作可以不做。對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難以夾起來的細小的種子,可以把牙簽的一端用水沾濕,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質(zhì)的表面上,覆蓋基質(zhì)1公分厚,然后把播種的花盆放入水中,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/2~2/3,讓水慢慢地浸上來(這個方法稱為“盆浸法”);
對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夾起來的種粒較大的種子,直接把種子放到基質(zhì)中,按3×3公分的間距點播。播后覆蓋基質(zhì),覆蓋厚度為種粒的2~3倍。播后可用噴霧器、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(zhì)質(zhì)淋濕,以后當盆土略干時再淋水,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,以免把種子沖起來;
播種后的管理:播后幼苗出土后,要及時把薄膜揭開,并在每天上午的9:30之前,或者在下午的3:30之后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,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;
大多數(shù)的種子出齊后,需要適當?shù)亻g苗:把有病的、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,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;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后就可以移栽上盆了。
無性繁殖
分株繁殖:可在4~5月份換盆時進行,將老株叢用快刀切割分成若干小株叢作繁殖材料。扦插一年四季都可進行,剪取健壯的頂芽徑段3~5厘米,對傘狀葉略加修剪,插入沙中。
使傘狀葉平鋪緊貼在沙土上,保持插床濕潤和空氣濕潤,室溫以20~25℃為宜,20天左右在總苞片間會發(fā)出許多小型傘狀苞葉叢和不定根。用傘狀葉水插育苗也可以培育出大量的植株。
扦插繁殖:臺灣竹扦插一年四季都可進行,剪取健壯的頂芽徑段3~5cm,對傘狀葉(苞片)略加修剪,插入沙中,使傘狀葉平鋪緊貼在沙土上,保持插床濕潤和空氣濕潤,室溫以20~25℃為宜,20d左右在總苞片間會發(fā)出許多小型傘狀苞葉叢和不定根。
用傘狀葉水插育苗也可以培育出大量的植株。扦插用的基質(zhì)除沙外,常用的還有最常見的園土。生產(chǎn)上還有用清水作扦插基質(zhì),而且扦插效果也較為理想,同時扦插方法也可反常規(guī)操作,即進行倒插。